"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每每聽到此曲調我都忍不住跟著哼唱,就連眼神與身形也不由地隨之擺動。雖然這種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男耕女織的生活我無法感同身受,但聽著就覺得怡然自得。初次接觸黃梅戲是小時候奶奶每日早晨的唱念做打,日復一日的旁聽引發(fā)了我對它的興趣,我開始向奶奶打聽關于它的一切。

黃梅戲典型劇目_黃梅戲有哪些經典劇目_黃梅戲精選

黃梅戲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我國五大戲劇之一。它源自湖北省黃梅縣,在安徽省安慶市發(fā)展壯大,后來逐漸流傳于江西、浙江、江蘇、香港、臺灣等南方地區(qū)。最早的黃梅戲只是采茶調,哼起來十分輕快。由于湖北黃梅縣地處漢江沿岸,地勢較低,經常發(fā)生澇災,當地人們?yōu)榱松妫粩鄸|遷避難。一路上他們靠賣唱乞討為生,或許是因為采茶調易于傳唱且感染力強,所以沿線人們都十分喜歡。尤其是安慶地區(qū)的人們,他們對黃梅采茶調可謂情有獨鐘。不過他們并非原封不動的喜愛,采茶調雖淳樸明快,但過于簡單,所以他們在采茶調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他們將安慶方言作為采茶調的語言基調并吸收了安慶地區(qū)原有的 "花鼓戲"、"彩花戲"、"羅漢樁"、"道情"、"連廂"、"睦劇"、"送儺神"、"蓮花落 ",特別是"青陽腔"、"徽調"等多種民間音調和戲曲藝術的演出內容與表現(xiàn)形式。

黃梅戲典型劇目_黃梅戲精選_黃梅戲有哪些經典劇目

創(chuàng)新后的采茶調先由曲調變成小戲,接著又由"串戲"過渡到故事完整的本戲,后稱"黃梅戲"。這三者的區(qū)別在于故事情節(jié)的深淺與角色的多少。小戲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黃梅戲有哪些經典劇目,戲曲角色只有小丑、小生、小旦;串戲是由數個情節(jié)相關的小戲組合而成,所以情節(jié)比小戲復雜的多,其角色在小戲的基礎上加入正旦、老旦和老生;本戲的情節(jié)最為豐滿,角色更是豐富多樣。到了乾隆年間,黃梅戲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形成了以"三打七唱"的演繹模式,這種模式一直延續(xù)到光緒年間。這一時期,黃梅戲的劇目豐富分明,劇種流傳甚廣。俗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以表現(xiàn)階級矛盾與貧富差距為主,例如《天仙配》《告糧官》。小戲大多演繹農民生活,例如《點大麥》、《紡棉紗》。雖然黃梅戲在安慶各方面發(fā)展都較為成熟,但一直以來它都屬于"草根舞臺"。

黃梅戲有哪些經典劇目_黃梅戲精選_黃梅戲典型劇目

辛亥革命之后黃梅戲的發(fā)展越來越緊隨時代步伐,1921 年 6 月 14 日安慶水上警察在英商輪船上查獲了大批鴉片并將其焚燒,孫中山先生對此次焚煙給予高度評價。該事件對安慶人民鼓舞極大,當地人們受此啟發(fā)創(chuàng)作了《打煙燈》。 該小戲講述了一個吸毒者被多方規(guī)勸醒悟,最終砸了自己的煙燈,以表示與毒品徹底決裂的決心。辛亥革命勝利后,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廢除了"纏足"等陋習。為響應孫中山,安慶戲班子創(chuàng)編《恨小腳》黃梅戲有哪些經典劇目黃梅戲有哪些經典劇目, 這在當時農村女性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這一時期的黃梅戲除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還出現(xiàn)了職業(yè)化的班社組織,這一轉變主要發(fā)生在上海地區(qū)。

黃梅戲精選_黃梅戲典型劇目_黃梅戲有哪些經典劇目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期,一大批安慶人進入上海,其中一些手藝人和商販在閑暇之余會小聚一會兒,再唱一曲黃梅戲。時間長了,清唱已滿足不了他們的娛樂生活,于是他們開始排練折子戲。1934年黃梅戲第一次以職業(yè)班社的組織形式赴上海。該班社在上海待了整整四年,于1937年回到安慶。這期間黃梅戲在上海戲曲界的地位蒸蒸日上。起初只有一部分上海安慶人前來觀看,但在班社藝人演出之余時常走訪同鄉(xiāng)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上海安慶人不僅自己前來捧場,還鼓動上海友人前來觀看。上海人聽不懂,家鄉(xiāng)人就在邊上翻譯。一傳十,十傳百,沒過多久黃梅戲的名聲就傳至上海的大街小巷。

名聲效應對班社最直觀的影響就是收入的增加,但名聲帶來的收益是短暫的,讓觀眾流連忘返才是長久之計。所以班主既將演出場地擴大,又添置了不少設備。藝人們由于薪資的提高,演出熱情變得尤為高漲。在與上海人的接觸下,整個戲班的思想觀念得到轉變,他們一改過去異性扮演,采取同性扮演并結合京劇、豫劇、越劇等精華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新穎的折子戲。后來由于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黃梅戲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建國后才得以恢復。

黃梅戲典型劇目_黃梅戲有哪些經典劇目_黃梅戲精選

建國后的黃梅戲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如同喜逢甘露,演出境況大為改善。 安慶市政府將兩個現(xiàn)存的民間戲班子給予扶持,施以調整充實,使之成為專業(yè)性黃梅戲劇團。另外政府還廣招人才,大力投入資金購買演出設備。這個時期的劇作家陸洪非、王兆乾和作曲家時白林等人創(chuàng)作熱情很高, 對黃梅戲傳統(tǒng)劇目的全本大戲和折子小戲進行了吸收與剔除,并對其賦予新內涵:要求黃梅戲要緊扣時代主題,與社會緊密接軌,弘揚民族精神,實現(xiàn)政治與藝術完美統(tǒng)一。 1954年黃梅戲《天仙配》參加了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得成功。后來該劇還多次被改編成電影與電視劇,影響甚廣。另外一批新創(chuàng)作、改編的優(yōu)秀劇目如《女駙馬》、《砂子崗》、《火燒紫云閣》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在熒屏上。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