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慧生霍小玉

京劇《霍小玉》是我父親荀慧生創造的六大悲劇之一,這出戲的唱腔十分豐富,荀派特點很鮮明。在這里,我想根據父親教我的,以及我自己演唱中的體會,介紹一下這出戲里的〔二黃小導板〕轉〔四平調〕唱段。

這出戲是以唐代蔣防所作的傳奇小說《霍小玉》為素材,又參考明代湯顯祖所作的傳奇劇本《紫釵記》和《紫簫記》而重新編寫的。

這出戲的情節是:霍王李元軌之女霍小玉因母親凈持原是霍府丫鬟,遭王妃們嫉妒,母女二人被趕出王府。經鮑十一娘作媒,霍小玉和青年詩人李益結成了夫妻,可是李益一旦作了高官,就出于門閥觀念,另娶了侍郎盧志的女兒,而拋棄了他的詩文知己。霍小玉萬分傷感,病入膏肓。這件事激怒了俠士黃衫客。黃衫客強迫李益去和霍小玉見面,但霍小玉已經奄奄一息,她譴責了李益,就含恨死去了。

1959年中國唱片

【四平調】

含辛茹苦悶懨懨,

好似梨花帶雨眠。

那夫婿因何不來見?

畫廊的鸚鵡低喚,

堪憐。

〔二黃小導板〕轉〔四平調〕唱腔——“含辛茹苦悶懨懨”,是黃衫客來看望霍小玉那一場,霍小玉在病帳里自思自嘆的唱腔。大家一聽唱片,就不難發現,第一句的〔二黃小導板〕,在旦角傳統的板腔里,是不多見的,后面三句雖然還是〔四平調〕,但旋律起伏變化,幅度比一般大得多了。

這個精致的小型唱段,頗能說明我父親在唱腔設計上的一些觀點。我父親是主張板式、旋律都要出新的,但他又十分注意保持京劇曲調“板腔體”的特點。所以他是既大膽又審慎的,他適度地解決了保持板腔體特點和旋律較大幅度出新的關系。

〔二黃小導板〕是從《貴妃醉酒》里“耳邊廂又聽得圣駕到”那句唱腔發展來的。那句腔,拖腔是平的。我父親改為用半音拖長聲,唱一個小腔,這樣,〔小導板〕的新意就出來了。“茹苦”的后面墊一個虛字“哇”,半音拖長后還加上一點哭音,就把色彩點染得更豐富了。

〔四平調〕是我父親最出名的曲調之一。他在新劇目中曾大量采用,而每一出戲里的〔四平調〕都不一樣。象《紅娘》《紅樓二尤》《還珠吟》《卓文君》的〔四平調〕都和這出《霍小玉》大不相同,但他根據劇中人物不同的個性特征,設計專有新唱腔時,又都保持了〔四平調〕這一板腔的基本規格。

在設計唱腔時,我父親還十分考究音韻,對每一句、每一字四聲的安排都盡可能做到準確和得體。如“好似梨花帶雨眠”,“好”字的上聲,“似”字的去聲,“梨”字的陽平和“花”字的陰平,都是擺得很好的。在演唱時,就要準確地表達。“花”字要平唱,若不注意唱成“華”字,就倒了。“夫婿因何不來見”一句前面墊一個虛字“那”,用以突出地表現人物的盼望。這一句氣息運用的特點要掌握,尤其是“夫婿因何”四個字要運用氣息把人物那種想不通,那種自思自問,那種無限郁悶的情緒強烈表現出來。“來見”的“來”字借鑒一點“蘇昆”的字音,為的是更加俏麗多姿、親切動人。“畫廊的鸚鵡低喚'堪憐’”一句感情細膩、深邃而又凄涼、哀婉。這句新旋律是借鑒京韻大鼓唱腔設計的,在唱法上,最好也向大鼓取得一些借鑒,“鸚鵡”二字拖腔到最低處,墊上虛字“哇”,發音位置一定要下得去才有味兒,這就需要下功夫鍛煉了。

戲劇報? 1986-03

投稿:

主編:點點